视网膜后极部有一直径约 2mm 的浅漏斗状小凹陷区,该区含有丰富的叶黄素呈现椭圆形黄色,被称为“黄斑。
它主要与精细视觉及色觉等视功能有关。
正常情况下,外界物体光线进入眼内,投影在黄斑区中心凹处,可形成清晰精确的像。
黄斑会发生病变,产生黄斑部病理问题,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,而是导致视网膜黄斑区发生病理改变的一组疾病的统称,有导致视力发生不可挽救损害的风险。
一旦黄斑区出现病变,可表现为中心视力下降、视物扭曲变形、视野中心暗点等。部分黄斑病变可致盲,极大影响患者生活质量。
01
发病的原因有哪些?
①年龄
年龄越大,患病率越高。
②遗传
有家族史人群有更高的患病危险。
③吸烟
尤其是吸烟超过20年以上者。
④肥胖
高体重指数(BMI)者。
⑤高血压患者
02
黄斑病变有哪些类型?
1、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
主要发生于20~45岁青壮年,男性偏多,是一种常见的的脉络膜视网膜病变。发病会突然出现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或视物模糊,视物变形、变小,并可伴有中央暗影。
2、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(ICNV)
3、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(ARMD)即老年性黄斑变性
患者多为50岁以上,性别上无明显差异。其发病和遗传、环境因素、抽烟、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动脉粥样硬化等因素有关。
4、近视性黄斑变性
多发于高度近视患者,由于眼轴拉长、眼底改变。
5、黄斑囊样水肿(CME)
多见于视网膜静脉阻塞、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、慢性葡萄膜炎、眼外伤以及眼内手术(如白内障术后)患者。
6、黄斑裂孔(IMH)
发病年龄多为60-70岁,女性多于男性。外伤、炎症、高度近视等容易引发。
7、黄斑视网膜前膜
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,随年龄增加发生率增多。黄斑前出现一层不正常的纤维增殖膜,会出现视力下降、视物模糊、看字变大或变小、或是看物体出现扭曲等现象。
03
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预防与治疗?
①建议40岁以上的人群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眼科检查(包括眼底检查);
②若有视力异常或下降,千万不能大意,及时就诊。
③戒烟、清淡饮食、适量运动;
④控制糖尿病、高血压、高血脂,按照医生要求按时服药,定期检测;
⑤户外活动时使用遮光用品:如遮阳伞、遮阳帽、医用遮光眼镜;
⑥一旦确诊,应按照医生的建议接受治疗和复查,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延缓视力恶化。